在光伏电站的基础建设中,光伏墩的施工方式直接影响项目进度与成本投入,预制光伏墩和现场浇筑光伏墩作为两种主流方式,在施工效率与成本控制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。
从施工效率来看,预制光伏墩有着显著优势。其核心在于 “工厂预制、现场安装” 的模式:在工厂内,可借助标准化模具批量生产,不受户外天气(如下雨、严寒等)影响,能实现连续稳定作业,构件生产周期更可控,一般单个光伏墩从浇筑到养护成型,在工厂规范条件下 3-5 天即可完成,且可同步进行多个构件的生产。运输至现场后,只需完成基础找平、吊装定位等简单工序,若场地条件达标,单个体积较小的光伏墩安装耗时通常不超过 30 分钟,对于规模化电站而言,能大幅缩短现场施工周期,尤其适合工期紧张的项目。
而现场浇筑光伏墩受环境制约明显。需在现场搭建模板、绑扎钢筋、浇筑混凝土,单道工序需等待前道工序完成,且混凝土养护需 7-14 天(受气温、湿度影响),期间若遇阴雨天气,还需采取防雨遮盖、延长养护期等措施,会进一步拖慢进度。以同等规模的光伏电站基础施工为例,现场浇筑往往比预制安装多耗费 30%-50% 的时间。
成本控制方面,两者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环节。预制光伏墩的成本优势集中在长期与规模化项目中:工厂批量生产能降低模具分摊成本,标准化工艺减少材料浪费,且现场安装人工需求少(仅需吊装和辅助工人),间接节省人工成本。不过其前期需承担工厂生产设备投入、构件运输费用,若项目规模小,运输及设备分摊成本可能拉高整体支出。
现场浇筑光伏墩的初期成本门槛较低,无需专门生产设备,材料(水泥、砂石等)可就地采购,能减少运输环节的额外支出。但施工中人工成本较高 —— 模板搭建、钢筋绑扎等工序需大量技术工人,且混凝土现场搅拌易出现材料浪费;若遇天气影响导致工期延长,还会增加人工及管理的隐性成本。对于小体量、分散性的光伏项目,其成本灵活性更具优势,而大型项目中,综合成本通常高于预制方式。
综上,预制光伏墩在施工效率上更适配规模化、工期紧的项目,成本优势需在一定规模下显现;现场浇筑光伏墩虽施工节奏较慢,但小项目中成本控制更灵活。实际选择时,需结合项目规模、工期要求、场地条件等综合考量,以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平衡。